2015年5月29日 星期五

用 DropBox 收學生作業

開始使用 Drop Box

收學生作業的方法,參見:

推薦參考書:

教師待遇條例-職務加給之立法解析

各位高中職夥伴(會員)大家好:

在本會(全中教)及各教育團體之努力下,立法院0522三讀通過教師待遇條例法案,使教師待遇法制化,其中將特教津貼、導師費,由現行的「津貼」改列為「職務加給」,其中差異在那裡,分析如下:

1. 年終獎金1.5個月、1或2個月考核獎金包含職務加給,亦即一年增加2.5個月或3.5個月之特教津貼、導師費。
2.職務加給不課稅。
3.高中職導師費有可能因此調整為一致:第十四條 公立學校教師兼任主管職務及公立中小學教師擔任導師或與特殊教育有關之特定工作者,其職務加給之給與條件及支給數額,由教育部依各級學校、組織層級及職責程度擬訂,報行政院核定。
4.導正過去導師費之「津貼」的不公平、不公正:導師費津貼請任何假,皆要扣除津貼,主管加給請假不用扣。
5.職務加給可以隨薪資調整而調漲,矯正過去30年導師費完全未調整的不公義現象。

教師待遇條例法案通過後,未來還有「施行細則」需要處理,本會(全中教)除透過管道表達教師待遇條例法案之施行日期應為今年的8月1日外,也將以專業的教師組織身份,持續關注「施行細則」之通過與公告,以維護教師之權益。

全中教工會才是屬於高中職教師專業的教師工會!

順頌

萬事如意!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敬上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流量就是力量:有流量就有訂價權,流量計價的範型移轉

如果我是 Google/Facebook/KHan/CourseRa,
那麼對電信產業(packets的通路商,擁有水管)要下什麼手呢?

1. 持股,進入ISP 董事會(中華電信/AT&T/NTT DoCoMo),取得一席董事;
2. 廢除上網吃到飽月租費;
3. 以流量對上網用戶計價;
4. 雲端平台就是大水庫(Google/Facebook/KHan/CourseRa) ,大水庫的水(packets) 是價值的來源,因此雲端平台(Google/Facebook/KHan/CourseRa)要求分拆帳單收入。
5. 所有軟體業者和文創內容提供者,就是水(packets)的生產者,再要求和大水庫擁有者分潤。

結論:

雲端經濟時代,誰有大水庫又能有大流量,誰就有訂價權。
水庫是上游產業,水管是中游產業,水龍頭(device 裝置)是下游產業。
水庫就是文化戰力,也就是經濟戰力。

台灣的文化經濟戰力在於正體中文,我們必須讓中國人對於殘體中文產生文化自卑感,進而掌握正體中文傳統文化的詮釋權。方法,在古代是仿唐太宗迎玄奘法師於白馬寺,使四海學僧盡歸中土門下。在雲端時代,則是將教師當成電影明星包裝,將授課教材當成電影事業製作,成品開放在台灣正體中文平台(例如 均一),使勁拉高平台流量,進行文化戰力輸出,靜待計價機制的範型移轉,水到渠成自然完成文化經濟戰略。

PS1: 教育部那種發小錢的 [稿法] ,永遠生不出 HollyWood 級的作品。那種用件數作業績的錯誤指標,更是比貪污還可怕。流量才是有衝擊力的指標,每個教學單元只要有數件經典之作即可。只要有一輪太陽,熱力就勝過億萬繁星。

PS2: 日本AV片的製作成本幾多?教育部教學片的製作成本幾多?吸引力能不能KO 日本AV片?

MOOC大海嘯 大學如何因應? - 天下雜誌

2015-04-29 天下雜誌
作者:顏擇雅
MOOC大海嘯  大學如何因應?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當台灣高教碰上「一○五大限」,MOOC(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又愈來愈夯,無論是大學或教授,再不轉型,危機將愈來愈大。
台灣新生兒數目年年下跌,跌幅最大是民國八十七年,一口氣遽降五萬人,代表十八年後的大學適齡人口也將遽降五萬,這是高等教育聞風色變的「一○五大限」。這種危機無論發生在何時都很糟,偏偏此時MOOC大海嘯正要襲來,更加不妙。
MOOC是英文「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縮寫,台灣亦有人譯成「磨課師」。這是一項進展飛快的科技,很大程度將取代真人教學。
不誇張地說,這是千年未有之變局。自從十一世紀,歐洲初設大學,千年來的大學教學都好比醫生看診或美容院理髮,一定有時間、地點、服務人次的限制。教授與學生必須齊集同一教室,一堂課只能收定額學生。大學辦學再怎麼優異,也無法增加學生人數。但有了 MOOC,師生比率不再是問題。這是破天荒,高等教育第一次突破生產力瓶頸。
生產力大躍進,代表成本大跌。將來大學學費鐵定可以大幅調降。這會拿掉學生與政府的財務重擔。更棒的是,學生也將享有無限寬廣的選課權。修熱門課不必再上網搶位,也不用再為兩堂課衝堂而被迫二選一。就算你不是念台大,甚至不是住台北,或者已離開校園多年,也可以選台大名師的課,甚至哈佛名師。
換句話說,台大將來錄取新生,人數可能不再是今天的四千人,而是八千人。這對台大來說當然是好消息,但對其他大學呢?
一定會有大學退場,很多教學工作會被科技取代。但更精準地說,是高等教育勢必改頭換面。十年後的高等教育,樣貌會跟今天很不一樣。
首先,競爭規則將大幅改變。過去,大學都靠校譽在招生,校譽則靠研究。世界大學排名,政府給經費,都看論文質量。這對學生不公平,因為會研究的教授不見得會教學。一直以來,大學都沒辦法靠教學品質來招生,一大原因正是教學品質很難評比。但 MOOC 將改變這一切。
教授轉型為學習教練
拜桑德爾(Michael San-del)「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公開課程之賜,哈佛如今的魅力不僅靠學術實力,也靠桑德爾這種超級名師。他們將在全球享有好萊塢明星般的知名度。這將促成教研分流,不走研究路線的大學亦可躋身一流大學。
當然還是會有台清交等研究型大學,但許多大學可能要面臨選擇,

進一步閱讀 

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國立科大招生名額被移至高中端招生 發展技職教育淪為空談

教育部近年來,發展技職教育漸有成果,自民國99年開始推動「技職教育再造方案」,尤其自103106年,投入202億發展「技職教育再造方案」第二期計畫,值得肯定。但卻自今年起,突然將部分群類(土木與建築群、化工群…)原在四技二專甄選入學及登記分發招收高職生的名額,移撥至高中端申請入學招生,尤其是技專校院指標學校:國立臺灣科大、國立台北科大及其他國立科大的招生名額。此舉嚴重壓縮高職生的升學機會,在此發展技職教育關鍵時刻,尤其是家長觀念已漸漸轉換之際,實應檢討是否適當?
其中,由表一可以看出,104學年度較103學年度14所國立科大招收高中生名額由1907名增加至2256名,增加349名,增幅達18.3%。其中,以勤益科大招生名額由27名暴增至141名,增幅422%,台中科大增幅70%、高雄應用科大增幅38%為最多。
另從表二可以看出,104學年度較103學年度國立科大招收高中生名額增加較多的科系,以土木、建築、化工及護理等系為主,且幅度都甚高。其中,臺灣科大建築系由4名增加為21名,增幅達425%,化工系及營建系增幅為200%183%另勤益科大資工系由2名增加至36名、高雄應用科大新增土木系31名、勤益科大新增冷凍空調系40名、台中科大新增護理系50
再從表三可以看出,104學年度較103學年度國立科大招收高職生名額,包含甄選入學及登記分發管道,共計減少405名,若加計一般國立大學減少42名,總計減少447名國立大學招生名額,減幅約3%對於原本高職生升學國立大學之名額及比例就較低,實是一大衝擊。尤其以今年統測共136340人報考,國立科大招收高職生名額僅13286名,應是歷史新低,跌破10%,即使加計一般國立大學1724名,總計15010名,比例也僅11%相較於高中生升學國立大學恐已近四成,實有天壤之別!以這樣大差異的升學管道,要讓人相信技職教育受重視,實難理解。
最後從表四可以看出,臺灣科大及台北科大化工群及土木與建築群甄選入學及登記分發104103學年度招收高職生名額減少極多,總計減少65名,減幅近20%,以今年報考統測化工群共1648人、土木與建築群共2616人而言,影響極大!
另外,今年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英文科加考非選擇題,但因答案卷設計不當,造成有近萬名考生受影響而被不當扣分,相較於國中會考英聽提早收卷事件受影響人數僅百餘人,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以下簡稱統測中心)卻遲不補救也不道歉,加上國文科第26題題幹錯誤應送分、機械群專業科目二第1CNS國家標準根本沒有這樣的規範等試題多所爭議,統測中心更正答案後仍多爭議,卻未見其專業說明,多年來皆是如此,全中教透過管道向該中心反映,卻傲慢地回覆不要傷害技職教育,令人無法接受,到底誰在傷害技職教育?。
為此,賴振昌委員、全中教工會及各教育團體於今日召開記者會,為學生爭取權益,抗議國立科大未能堅持技職教育專業,各教育團體提出以下四點具體訴求,要求儘速解決:
一、教育部及四技二專各招生委員會訂定簡章及招生名額時,應邀請全中教、全教產及家長團體參與訂定。
二、立即回復103學年度以前招收高職生之國立科大名額,以維護高職學生受教權益,並逐年擴增。
三、適度限制及規範高中生申請國立科大招生名額,恢復以往科大科系若有高職對應科別,其招收高中生名額,最多為招生名額10%
四、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辦理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試務不專業,應立即補正及做補救措施,並應予檢討議處。

採訪聯繫人: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副理事長   黃耀南  0953 039475
(簡稱全中教)
聯絡電話:02-22626097  傳真:02-22625678 E-mail: nshstu002@gmail.com

2015年5月23日 星期六

教師待遇條例正式立法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新聞稿104.5.22
感謝朝野立委  教師待遇條例正式立法

立法院院會今(22)日正式通過「教師待遇條例」立法,此一法案自民國84年教師法公布施行以來,即應立法,但20年來,教師僅依「全國軍公教員工待遇支給要點」、「公立學校教職員敘薪辦法」計給薪資,實務上爭議仍常發生。
民國1011228大法官會議做出第707號解釋,認定目前以行政命令當做教師待遇的規準不妥,並限期在三年內須完成立法,否則命令失效。教師待遇法制化具有迫切性,全教產及各會員工會多年來,致力於此法的推動不遺餘力,今教師待遇條例完成立法程序後,將使教師待遇法制化,保障教師經濟生活及維持基本待遇支給,使教師待遇之保障更臻完善。此次教師待遇條例主要內容有:
一、明定適用對象包括公、私立各級學校教師,教師待遇項目包括本薪、加給及獎金。
二、明定本薪相關支給規定及加給之種類及範圍。其中導師費及特教津貼列為加給,將使擔任導師及擔任特教課程之教師權益更有保障。
三、明定教師獎金支給原則。
四、明定教師福利措施及津貼之規定,為安定教師生活,激勵教學及工作士氣,爰明定政府得視財政狀況,辦理公立學校教師福利措施。
五、明定私立學校違反本條例相關規定之處罰及私立學校未依聘約支給教師薪給之處理方式。其中第17條:私立學校教師之職務加給、學術研究加給及地域加給,各校準用前三條規定訂定,並應將所定支給數額納入教師聘約;私立學校在未與教師協議前,不得變更支給數額。教師加入工會者,得授權由工會代表協議。此將使私校教師權益受到應有之保障
此次立法過程,感謝黃昭順委員、黃志雄委員、陳淑慧委員領銜提案,並完整表達教師工會之意見。也感謝國民黨團、民進黨團、台聯黨團、立院新聯盟等全力支持,於法案審查完後,不須交由黨團協商,逕送院會決議。
感謝盧秀燕委員、鄭麗君委員、賴振昌委員、許智傑委員、陳學聖委員、呂玉玲委員、蔣乃辛委員、林淑芬委員、李桐豪委員、呂學樟委員、蔡其昌委員、楊瓊瓔委員、黃國書委員、何欣純委員、江啟臣委員、尤美女委員、陳亭妃委員、林滄敏委員、蔡其昌委員、吳宜臻委員、陳碧涵委員、孔文吉委員、林國正委員、王廷升委員、王惠美委員、許添財委員、邱志偉委員、王金平委員、柯建銘委員、賴士葆委員、廖國棟委員、黃偉哲委員等協助推動立法。
另教育部在此次立法過程中,亦願意站在受雇者角度去思考立法方向,使本條例能順利立法完成,過程中尤其感謝人事處張秋元處長、呂易芝科長,願意與本會進行協商,讓彼此對於法案內容能取得共識,也使立法能順利完成,值得肯定。
最後感謝各會員工會(高雄市教育產業工會、屏東縣教師職業工會、台南市高中職教師職業工會、雲林縣高國中小教師職業工會、台中市教育產業工會、桃竹苗中等教育產業工會、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苗栗縣教師職業工會、新竹市教育產業工會、桃園市教育產業工會、桃園市教師職業工會、新北市中等教育教師職業工會、基北中等教育產業工會、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中華民國教育產業工會、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及臺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的共同努力,讓教師待遇條例順利法制化。尤其是臺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在法案即將通過之際,緊急針對第十七條提出修正文字,並與本會及全中教工會拜會朝野各黨團,獲得認同修正,使私校教師的權益獲得保障,值得肯定。

採訪聯繫人: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  理事長  黃耀南  聯絡電話:0953-039475
  (簡稱全教產)   

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雇主勿蒐集與就業無關之隱私資料 以免觸法

近年來,保障個人隱私資料愈來愈受國人重視,而就業市場上,許多企業、雇主於應徵面試員工時,基於經營管理需要等理由,詢問或要求求職民眾提供隱私資料,使得個人私密領域受到侵擾、個人資料被不當散布等情形,時有所聞。因此,勞動部已於101年11月28日修訂,並經總統公告就業服務法第5條第2項第2款修正案,明定雇主不得違反求職者或員工之意思,要求提供非屬就業所需之隱私資料。另為明確規範「非屬就業所需之隱私資料」範疇,勞動部進一步修正就業服務法施行細則增訂第1條之1,明定所稱隱私資料內涵及就業所需之認定原則,該細則修正案已於102年6月發布施行,提高對求職者隱私權之保障。

因各行業屬性不同,各行、職業就業所需之隱私資料難有一致性之定義,為使雇主求才及地方政府裁處時有所依循,依勞動部102年6月7日發布修正之就業服務法施行細則第1條之1規定,就業服務法第5條第2項第2款所稱隱私資料之類別及內容為:1、生理資訊:基因檢測、藥物測試、醫療測試、HIV檢測、智力測驗或指紋等。2、心理資訊:心理測驗、誠實測試或測謊等。3、個人生活資訊:信用紀錄、犯罪紀錄、懷孕計畫或背景調查等。另所稱與就業有關,明定雇主於要求求職人或員工提供隱私資料時,應尊重當事人的權益,不得逾越基於經濟上需求或維護公共利益等特定目的之必要範圍,並應與目的間具有正當合理的關聯。違者,依就服法第67條規定,將處6萬元至30萬元之罰鍰。

該法規施行後,雇主要求求職者或員工提供隱私資料,不管是口頭或書面,如所要求之隱私資料係與從事該項工作無關,又未經當事人同意,即可能觸法,如為與就業或職務相關所要求提供之隱私資料,涉有違法疑義時,雇主應提出舉證說明。另考量雇主財產權亦為憲法所保障,是以,除公共利益外,雇主基於經濟上需求之考量,而要求提供個人隱私資料,尚屬具有合理正當性,然仍需視個案予以個別認定。

勞動部修正發布之就業服務法施行細則第1條之1規定已經上路,呼籲企業雇主於應徵、面試求職者或員工時,請注意相關規定,以免觸法。

http://www.taiwanjobs.gov.tw/internet/jobwanted/docDetail.aspx?uid=248&docid=25218

物聯網真正的根本變革:只租不賣,永續經濟的商業模式!

據說電燈泡的夀命其實在一開始就可以超過十年,但是,這會使得燈泡工廠的生產線停擺,因此,所有工廠就協議要故意讓燈泡短命,讓大家二、三年就要買新的來更換,於是人類社會一直經由商業產銷持續進行高耗損高污染的集體自虐。

只租不賣!這是人類經濟生活的新出口。為了進入永續型的經濟模式,現有的商業模式必須更改,採用只租不賣,只賺(照明服務)功能租賃財,不賺(垃圾燈泡)設備消耗財。

只租不賣,使得生產商轉型成服務供應商,為了減少維修的人工,所有設備都會朝向最少維護最少淘汰的方向進行設計生產,把心力用在服務的可及性與持續性,賺取服務所帶來的穩定現金流量。

只租不賣,將是物聯網在永續經濟時代的最佳營業模式,更將是物聯網對人類文明和商業模式的根本翻轉 -- 設備生產商全部轉型成服務供應商。

台灣第一座自來水廠 - 淡水雙峻頭自來水廠

日本人在接收台灣後,為了改善飲用水衛生,方便民眾用水,以防止傳染病,一方面積極改善環境衛生,另一方面則選定在淡水興建乾淨的飲用水設施。

1895年,淡水廳長指派在淡水電信所工作的丹麥籍技師漢遜(E.HANSON)實地履勘大屯山麓雙峻頭水源地湧泉,認為該湧泉水質甚佳,可直接飲用,建議可做為自來水源。選定水源後,再計算淡水市區每日所需用水量。依當時的計畫,供水人口約7000人,加上軍用、船舶用水共13000人,以每人每日用水量83公升計算,每日要輸送2440噸的自來水。

水廠內使用的水管,漢遜技師為了避免鑄鐵管必須從歐洲進口,而拖延供水時程,便將部份水管改用木管或陶土管,當時,適逢台灣總督府的衛生顧問巴爾頓及其愛徒濱野彌四郎來台走馬上任,實地複勘後,認為在兼顧長期的經濟效益和供水安全,所有管材仍應採用鑄鐵管,並加大口徑。前後經過5次變更設計,整個工程歷經32個月施工,終於在1899年的3月31日竣工,4月1日正式通水,利用重力輸送水源至淡水市區供水,台灣第一座自來水廠就在淡水誕生。至今,源源不絕的湧泉,仍供應淡江大學、淡水國小及其附近住戶的用水所需。

興建營運已有百年歷史的淡水雙峻頭水廠,為國內第一座自來水廠,十分適合安排「追根尋源」、「飲水思源」等「寓教於樂」的休閒旅遊活動。

(資訊來源:網路)

2015年5月14日 星期四

哈佛教授對談台大教授:不用科科好,讓孩子做自己的「偏才」

【親子天下國際論壇即時報導】
《翻轉過動人生》作者陶德‧羅斯對談台大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葉丙成,來自東西方不同的教育世界,他們卻不約而同主張面對未來的變局,讓孩子真正找到喜歡、熱情所在的領域,才會是屬於每一個孩子的成功。

教育該給孩子什麼樣的能力,讓他們得以發揮自己的天賦,面對未來變局?哈佛教授和台大教授今天針對這個問題各有看法。

親子天下2015國際教育論壇,今天在新北市政府舉行,會場近1500個座位,幾乎座無虛席。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研究員、《翻轉過動人生》作者陶德‧羅斯(Todd Rose),身為世界一流學府的教授,羅斯小時候成績卻奇差無比,痛恨上學,還因為成績太差被學校開除,高中成了中輟生。身為「教育神經科學家」,陶德從最新的科學研究、數據看到,問題的癥結不在於政府投入的錢不夠多,或學校老師不夠用心,而是在這個講究知識經濟、創新的時代,我們真的需要跟工業時代不一樣的教學以及評量方法。未來的變局愈來愈難預測,如果現狀不改,各領域的人才荒會更明顯,加上少子化的影響,如果我們需要每個人的專長與貢獻,那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設計出一個可以容納各類型小孩的教育系統?

**三個有效幫助孩子的學習方式
老師和家長可以怎麼幫助孩子,羅斯舉出三個能夠有效幫助孩子學習的方式:

一、了解孩子學習取向的長處短處。

二、了解不同的教學、教養情境,會為每個孩子帶來什麼不一樣的反應。
好比在經典的棉花糖實驗,除了測試孩子是否能延宕滿足,研究者更看到不信任爸媽的小孩,可以忍受等待的時間最短,僅約3分鐘,但是當大人不會出爾反爾得以被信賴,小孩竟可以忍耐4倍長的時間,等待12分鐘。

三、要提供孩子不同的「前進路徑」。
一般人以為學得快的人愈聰明,但研究卻發現,讓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學,時間花愈久的小孩,其實記得更久更好。

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葉丙成則是從一流人才的新定義、台灣未來需要什麼人才,以及我們如何培養台灣的人才這三面向細談。葉丙成舉例,創新代表公司如Google,徵才時不再像以前一樣看成績、學歷;一向以招收世界頂尖人才自詡的哈佛商學院,如今願意接受知名線上課程平台如Coursera所提供的課程證書,做為學生的申請參考資料,在在都顯示好成績、好學歷已不是一流企業最看重的事,而只重視課業成績將無法再保證孩子的未來,他開玩笑地說:「好學歷頂多可以幫你騙到第一份工作,但進職場或換工作,人家都是看你有什麼能力。」他也憂心,目前台灣的教育體系,無法培育出能面對未來變局的人,現在二十出頭的學生,二十年後也會是像我們一樣要扛起社會的中堅份子,「據估計,三十年後石油就快用完了,這些孩子面對的會是前所未有的能源困境,找歷史也沒用,根本沒答案,到時他們該怎麼辦,要如何應變呢?」他覺得要善用這一代從小養尊處優「富小孩」愛玩的優勢,讓他們樂於被激發,喜歡自我挑戰。

**不一定要進「明星學校」才等於成功
親子天下執行長何琦瑜在主持對談時,問及看重個人化的學習,在父母和教師可以做些什麼?陶德認為,孩子的自學能力是最重要的,但前提是孩子要了解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葉丙成則建議成人為孩子找到一個有興趣的領域,讓他沒有限制的摸索。

面對未來的變局,哈佛和台大也逐漸改變入學方式,吸引各種「偏才」。

陶德提到,哈佛要找的是各領域的人才,並非限於傳統學科優秀的人,像是台灣年輕紙箱藝術家鍾凱翔,可以用瓦楞紙做出各種作品,就是哈佛很希望網羅的人才。台大去年也推出「火星計畫」,希望發掘不是科科好,但具有數理天才的學生。葉丙成也提醒,多元價值不等於多元入學,弱勢孩子不一定是要進「明星學校」才等於成功,鼓勵每個孩子適性發展,讓他們真正找到喜歡、熱情所在的領域,才是屬於每一個孩子的成功。

2015年5月12日 星期二

從混亂到專注 – 微軟再次找到自己

By 周欽華 2015 / 5 / 11
兩年前,我在 Facebook 上寫下這個觀察:
Google -- 人與資訊,Amazon -- 人與物流,Facebook -- 人與人,蘋果 -- 人與機器。百度 -- 人與資訊,阿里巴巴 -- 人與物流,騰訊 -- 人與人,小米 -- 人與機器。」
到今天看來還是相當的準確。重要的是,我能夠簡明的指出這些公司的核心,是因為他們的主軸明確。主軸明確是重要的戰略優勢。有明確的主軸,公司才能同心協力,才能長出企業文化,執行策略才有效率。
比如說蘋果專注於人與機器之間的使用者體驗,因此從圖像式使用介面(GUI)、iPod 的轉輪、iPhone 的觸控,以及現在 Apple Watch Forced Touch Glance 等,都符合蘋果的長處。每當蘋果提出一個嶄新的使用者介面,其價值就飛躍一個層次。
Google 專注於站在人與爆炸的資訊之間,為人篩選資訊;Facebook 插手所有人與人之間的溝通;Amazon 致力於降低人取得產品的成本。明確的主軸,讓這些公司高速前進,並且能比別人更快找到下一波趨勢。比如說 Google Facebook 都有推廣網路至新興國家的計畫;因為越多人上網,網路上的資訊越多,Google 的價值就越高。越多人上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就越多,Facebook 就越重要。

重點提示

過去 10 年,微軟的主軸非常不清楚。微軟的混亂從行動裝置策略看特別明顯,最直觀的問題是它裝置跟服務都賣。上一任微軟執行長 Steve Ballmer 定調微軟核心是「產品 + 服務」,但兩個核心就是沒有核心。代價是失去了整個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市場。新任執行長 Satya Nadella 接手微軟之後,提出了明確的戰略核心「人與工作(productivity)」。

微軟以人為核心,就該圍繞著使用者思考。從使用者角度看,使用 iPhone Android 的智慧型手機是客觀現實,因此微軟必須沿著現實去找到最能發揮的位置 -- 軟體。Nadella 開始推動以軟體服務為核心的策略,大幅度的擁抱所有平台。微軟由什麼都做,轉變成專注於最擅長的幾個業務,重新找到微軟的定位。

主軸混亂的微軟

不過,我少提了一家重要的科技公司:微軟。因為微軟近年來核心十分不明確,讓我無法簡明的寫出它的定位。
微軟的混亂從行動裝置策略看特別明顯。目前看來,行動裝置的商業模式可以分成 2 種:垂直/產品型,以及水平/服務型。
蘋果是垂直/產品型的代表。它的主要營收來自銷售硬體,包括 iPhoneiPadMacBook 等。它提供的其他服務,包括 App StoreiTunes、串流音樂(Beats?)、iWorksiCloud 等,其最終目的都是增加硬體的吸引力,提高銷量。實際上由這些服務賺到的錢並不多(以蘋果的尺度)。
垂直型企業的競爭重點在於提供最好的體驗。因此蘋果必須不斷增加產品的差異性,拉高規模、降低成本,並且爭取最好的開發者與 App 進入它的生態圈。
GoogleFacebookAmazon 等則是水平/服務型企業。它們的營收來自服務。水平型企業的競爭重點在於觸及最多使用者,不論使用者來自哪一個產品。這應該很容易理解,越多人使用服務,服務的價值越高。因此水平型企業必須盡全力拉進最多使用者。
有人會問:咦 Google 不是開發 Android 手機嗎,那怎麼算水平/服務型企業?正好相反,GoogleFacebook Amazon 都推出過自己名下的智慧型手機,但都不是為了靠賣手機賺錢,而是為了防止其他人阻礙其觸及使用者的機會。Google 開發 Android 是為了防止微軟壟斷;Facebook Amazon 分別開發 Facebook Home Amazon Fire 則是為了防止 Android 壟斷。Google 最近推動「虛擬行動網路」(Mobile Virtual Network OperatorMVNO),也就是租用電信商的頻寬當二房東(會員限定),也可看成是為了預防電信商阻礙其接觸到使用者。
跟著錢走,就能看得出一家公司的核心主軸。
可是微軟呢?過去 10 年,微軟的主軸非常不清楚。連帶著它的身影也漸漸淡出一般使用者的記憶。WordExcelPowerPoint . . . 這些過去不可或缺的程式,在我們辦公室都是「不建議使用」的程式。除非是偶爾來自政府的 email 的附件(通常還附上一個指向限定用 IE 才能開的網站)。
微軟的混亂,最直觀的問題是它裝置跟服務都賣。包括:
·                                 裝置:PC(透過授權 Windows OEM Acer Dell)、Surface 平板、Windows PhoneXBox 家庭遊戲機、HoloLens 擴增實境(AR)頭盔
·                                 服務:Office 365Azure 雲端服務、OneDrive 雲端儲存、SkypeOutlookBing 搜尋

衝突的精神分裂

裝置與服務模式是衝突的。當 Office 團隊說:『Office 是商用軟體,怎麼能在手機上缺席?我們必須把 Office 放上 iOS Android 吧!』可是這樣一來,失去獨家軟體的 Windows Phone Surface 的差異化勢必降低。
或者如果 Windows 團隊說:『為了增加 Windows 的賣點,我們應該規定只有使用 Windows PC 的企業可以採用 Azure 雲端服務。』那麼 Azure 部門當然不樂意了。
這種拉鋸會造成精神分裂到底微軟該扶植誰?上一任的執行長 Steve Ballmer 很「聰明」的定調微軟核心是「產品 + 服務」(device + service),也就是兩手都要硬,兩邊都要抓。
兩個核心就是沒有核心。這造成了微軟過去的搖擺與不確定。秉持著兩個核心,Ballmer 併購了 Nokia 的手機部門。為了兩邊要有「協同作用」(synergy),Ballmer 堅持 Windows 作業系統必須適用所有裝置,包括電腦、手機、平板、家用遊戲機,甚至是最近的 Hololens 頭盔。[] Ballmer 並且死死的拉住所有服務,要求必須是 Windows Only 或至少是 Windows First
代價是失去了整個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市場。
事實證明智慧型手機是一個更大、更廣泛的趨勢。而且仰賴的介面觸控與電腦的滑鼠與鍵盤完全不同,無法直接移植。過去微軟自豪於「在每一個桌上放上電腦」(put a computer on every desk)。現在我們知道一個家庭只有一張桌子,可是每位成家庭員都有口袋。反而是 iPhone Android 將要實現「在每一個口袋裡放進一台電腦」的願景。
當然,我這是後見之明。在 Ballmer 接手微軟的時代,微軟是無敵的。當時 Windows 佔據了 90% 以上的電腦作業系統市場,以及基本上所有的企業。也就是完全的壟斷。此時 iPhone 還未出現,智慧型手機還不成氣候。Ballmer 當然會覺得可以挾 Windows 的壟斷,橫掃所有的裝置、所有的介面。
如今 iPhone Android 吃光行動裝置,連帶著抓住了最重要的軟體開發者。微軟這才發現把兩隻好手綁在一起,打不過只有一隻手的蘋果與 Google。甚至智慧型手機開始回頭侵蝕微軟的電腦市場很多人不買電腦了。微軟在行動端找不到任何切入點。
這時繼續堅持兩邊都抓,是昧於現實,也會讓整家公司精神分裂。

重新專注的微軟

新任執行長 Satya Nadella 接手微軟之後,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提出了明確的戰略核心。微軟的核心,Nadella 說,是「人與工作(productivity)」。他上任時發表的第一份內部備忘錄說:
「究其核心,微軟是在行動優先與雲端優先的世界中的生產力與平台公司。我們會重新發明生產力,給予地球上每個人與每個組織力量,使他們能做到更多。」
“At our core, Microsoft is the productivity and platform company for the mobile-first and cloud-first world. We will reinvent productivity to empower every person and every organization on the planet to do more and achieve more.”
他也說,既然微軟將以人為核心,那麼微軟就該圍繞著使用者思考而不是圍繞著微軟既有的產品線思考。換句話說,重要的是使用者的需求,而不是硬生生的要把自己的產品與服務兜在一起。
從使用者角度看,使用 iPhone Android 的智慧型手機是客觀現實,因此微軟必須沿著現實去找到最能發揮的位置 -- 當然是軟體。因此微軟將明確的往水平/服務型企業移動。Nadella 開始推動以軟體服務為核心的策略,大幅度的擁抱所有平台。
光是在今年微軟的 Build 大會Nadella 宣布的跨平台的方針,都是過去的微軟難以想像的:
1.                              Office 免費放上 iOS Android
2.                              Office 365 改為平台,開放第三方開發應用,例如在 Outlook 連結 Linkedin 通訊錄,在 Excel 連結 SAP,以及讓 Uber 可以直接跟行事曆溝通等。(Office 平台之於企業,可以跟 Facebook messenger 之於消費者對照)
3.                              提供軟體服務,讓開發者能快速的把 iOSAndroid 與網頁 App 移到 Windows Store
4.                              Windows 作業系統將轉為服務Windows as a service」,也就是更像 iOS Android 的時時更新,而不是隔個幾年推出大改版。
以服務為核心的主軸很適合微軟,特別是微軟在企業端還是有很好的市佔率。OfficeSkypeOneDrive 等服務都「自由了」,可以盡量去向所有平台、所有裝置爭取客戶。反過來說,原本吃 Office 豆腐的 Google DocGoogle DriveEvernoteBoxGoogle Voice 等服務都要開始緊張了辦公軟體的巨人正在甦醒,這次它不會像以前一樣綁手綁腳。
Azure 雲端服務也正式的與 AWSGoogle Cloud Platform 鼎足而三,共爭雲端服務的基礎供應商。其中,AWS 起跑最快,但著重於低成本的公有雲基礎服務。Google Platform 最新,主攻新創企業,但隱私性一直讓人不放心。微軟原本就有很好的企業軟體服務,在私有雲(on-premise cloud)上最有經驗,又主打安全性與私密性,是有力的企業市場競爭對手。

處理剩下的分裂人格

大的核心確立了,過去遺留下來的一些「分裂人格」仍然存在。微軟手中還是有 XBoxSurfaceWindows PhoneHololens 等產品。Windows 作業系統雖然是垂直產品,被「鎖」在微軟的裝置中,不符合新的策略,但它仍然是生金蛋的母雞,也不可能一下子丟掉。
大船要轉向,必然要取捨。這些產品仍然存在,但優先順序將被放在後頭。在上述 Nadella 的內部備忘錄中,這些產品全部集中在一起,放在末段,算是加減提一下:
1.                              Windows:「Windows 上的體驗將作為所有微軟服務的高標」(“Our Windows device OS … will set the bar for productivity experiences”
2.                              Surface:「幫助我們吸引更多人到 Windows 的生態圈」(“stimulate more demand for the entire Windows ecosystem” (注意這跟蘋果的產品策略正好相反)
3.                              XBox:「開發 XBox 幫助我們開發出許多 SkypeAzureWindows 等的新功能」
4.                              Windows Phone:這個連解釋都解釋不了,只有一句話說:「我們既然從 Nokia 手中買了,會繼續「負責的」開發」(“we will responsibly make the market for Windows Phone, which is our goal with the Nokia devices and services acquisition.”
換句話說,這些裝置、產品仍然會繼續,但目的是培養皿或是吸塵器,協助微軟開發其他的平台型服務,或是吸引更多開發者進入生態圈。

專注的力量

微軟由什麼都做,轉變成專注於最擅長的幾個業務,其實跟三星撤退至晶片與記憶體業務(會員限定),以及 Sony 相機撤退回感應晶片與鏡頭相當類似,都是受到智慧型手機的產業轉移影響。當智慧型手機市場越趨成熟,二三級的企業必須收縮到自己熟悉的領域,重新出發。
撤退很痛苦,因為必須承認自己不再是老大,從心底認清「我們得從頭來過」。過去龐大的利潤也一去不復返,甚至必須主動消滅自己的利潤 -- 當微軟決定開放使用者免費更新 Windows 10(對 OEM 收的權利金沒有免費),當然心裡也會痛一下;損失很多錢啊。
但專注才有力量。The Verge 訪問發現微軟內部「部門與部門之間合作從未如此密切」(會員限定)。軟體開發者也發現微軟變開放、變得容易溝通了。Azure 反擊 AWS Google Platform 更是戰火四溢,打得非常出色,營收也持續創新高(會員限定)。這些都來自清楚的戰略目標。
:矽谷有一個正在進行的辯論:是否該用一個作業系統適用所有裝置Windows 是「一體適用」的代表,號稱開發者只要寫一次,App 就能在 Windows 的電腦、平板、手機,甚至 Hololens 頭盔上運作!
而蘋果的 OS X/iOS Google Android/Chrome OS 則是另一個陣營。它們的哲學是為了達到最好的體驗,不同的裝置應該有不同的設計哲學。比如說 MacBook 是鍵盤與觸控版,手機是觸控螢幕,而手錶則是另一種介面。Android 也有專為穿戴式設計的 Android Gear 系統。
前者的主張是為了吸引開發者,後者是為了使用者。
感謝趙國仁主筆、作者王明聖KT HuangHenry Chen 審閱草稿並給予意見。
https://yowureport.com/%E5%BE%9E%E6%B7%B7%E4%BA%82%E5%88%B0%E5%B0%88%E6%B3%A8-%E5%BE%AE%E8%BB%9F%E5%86%8D%E6%AC%A1%E6%89%BE%E5%88%B0%E8%87%AA%E5%B7%B1/

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